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让大熊猫“圈粉”国内外体态壮硕的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惹人喜爱。2013年,它们的命运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经中编办批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研究中心因大熊猫而生,也因大熊猫而兴。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极盛时期的同期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古老特征。
由于它的珍贵性和稀有性,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种族的延续成为一道难题。2015年12月28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被赋予4项重要职能——承担开展全国大熊猫野外生态及种群动态研究;负责全国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遗传、疾病防控以及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协助开展大熊猫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大熊猫文化建设、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3年来,研究中心以创建一流大熊猫人工繁育基地、一流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基地、一流大熊猫国际合作基地、一流大熊猫科普教育基地为目标,强科研、重保护、促合作、求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突出业绩。
克难题科研成果创佳绩“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是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大难题,被研究中心经过苦心钻研一一攻克。目前,研究中心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大熊猫圈养种群。
2017年,研究中心繁殖大熊猫30胎45仔,存活42仔;2018年繁育存活31仔(旅居马来西亚繁育成活1仔)。截至2018年底,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已达285只,占全世界圈养种群的近60%,建立了世界上人工种群个体数量最多、遗传结构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在大熊猫野化放归领域,研究中心一直走在行业前沿,于2003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启动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
2010年7月,在总结亚成体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和野外放归的失败教训、救护大熊猫“盛林一号”和“泸欣”野外放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新理念。这一培训方法是让具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母兽在野化培训圈内产仔,幼仔从出生起就跟随母亲在半野化的环境中锻炼生存技能、积累经验,不直接接触人和人工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通过能力评估测试,挑选最优秀的个体进入下一阶段野化培训,以确保最终放归的大熊猫在同龄一代中身体素质最好、野外生存能力最强,因而放归成功几率放大。
放归后长期的监测结果证明,经“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个体在野外环境表现令人满意,放归个体均能较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植被、竹种、生物等环境条件,达到了独立生存目标。目前先后有11只人工繁育大熊猫经过科学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好评。
2016年,研究中心在雅安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首次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2018年底,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两只大熊猫,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成都地区放归人工圈养繁育的大熊猫,实现了野外放归的新跨越。
研究中心已成为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的示范单位。为增加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提升圈养大熊猫种群活力,研究中心于2016年底率先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工作,野外引种试验已连续两年取得阶段性成功,2018年7月诞下一对龙凤胎,证明此项目大胆创新的可行性,为解决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流失问题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对进一步改善圈养大熊猫遗传结构和提高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抓节点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2018年6月1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在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与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3所院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实验室是在研究中心科学研究与动物管理处、繁殖生理研究室、细胞与遗传研究室、野外生态研究室等处室的基础上建成。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我国大熊猫保护领域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建成的重点实验室将成立共享实验室平台,分别从珍稀野生动物保育、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保护遗传学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珍稀野生动物致濒机理及解濒机制、人工复壮珍稀野生种群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珍稀野生动物疾病防控3个方向。重点实验室是首个在大熊猫生物生态保护学专业研究方面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配套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它将为有效保护国宝大熊猫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全世界研究大熊猫及大熊猫伴生动物提供一个资源平台。
同时,它还能给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实验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及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科研保护水平的整体提升。熊猫天使韦华诠释爱的奉献“熊猫负责萌和闹,他负责在背后默默照料。为了熊猫岁月静好,他努力负重前行。
青春在大山深处吐芳华,他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让我们向可亲可敬的熊猫守护人致敬。”这是“中国网事感动2017”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典礼主办方对韦华的颁奖词。韦华是广西罗城人,曾任桂林七星动物园熊猫馆馆长。
2013年7月,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野外研究,发挥专业所长,硕士学历的他毅然辞去馆长一职,来到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并申请调到地处龙门山脉深处、人迹罕至的卧龙核桃坪基地工作。在工作期间,韦华完成了150多种鸟类调查,发现了10多种本地区未曾记录的鸟类,撰写的熊猫论文极具指导价值。
他以自己的坚守和热爱,诠释着大熊猫保护事业无私奉献的内涵。为克服大熊猫对人的依赖,只要上山,韦华都会穿上“熊猫服”,因为戴上熊猫头盔,身上涂着熊猫尿液,就能使外形特征极似大熊猫,以免受到伤害。
2016年12月,身穿熊猫服的韦华在核桃坪基地天台山野化培训场进行常规性监测和数据收集时,还是意外遭到参与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喜妹”的突然袭击,导致全身多处严重受伤。韦华的脚筋、双手腕骨都被咬断,左手掌约1/3被咬掉。由于大量失血,抢救时,韦华被输了4000cc的血液,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一遍,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大面积的创伤给他留下终身残疾。
韦华的事迹十分感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要求,深入学习韦华同志先进事迹,把韦华同志先进事迹作为生动鲜活的教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迅速掀起向韦华同志学习的热潮,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为扎实推进韦华先进事迹宣讲工作,2018年,研究中心专门组建了宣讲团队,成员包括与韦华一起开展大熊猫野化工作的张大磊、韦华的妹妹韦萍、《成都商报》记者李秀明、研究中心资深专家魏荣平和年轻职工苏亚玲,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韦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示了以韦华为代表的“熊猫人”为研究保护大熊猫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宣讲团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浙江省林业局和广西大学等单位开展了8场宣讲,使“熊猫人”的故事深入人心,弘扬了忠诚、担当、奉献的“熊猫人”精神。研究中心还开展了以“甘于奉献,争当优秀”为主题,学习韦华先进事迹“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评选出16名示范岗职工,树立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理念,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工作学习氛围,党员干部服务大局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熊猫担当使者树立国家形象大熊猫外交,也是研究中心配合国家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18年,随着大熊猫“金宝宝”“华豹”赴芬兰参与大熊猫科研合作,研究中心已同世界13个国家15个动物园开展了大熊猫国际合作,先后有32只大熊猫赴海外参与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并在海外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19只,搭建了重要的大熊猫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在科学研究、疾病防控、饲养繁殖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2018年,大熊猫“暖暖”“高高”“福凤”“福伴”相继回国,如今已有15只回到研究中心生活,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海归大熊猫明星种群。
大熊猫的魅力“圈粉”国际,吸引了奥地利总统及总理、刚果(布)总理、德国总统等国际政要来到研究中心基地参观考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大熊猫既架起了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又将世界保护工作者聚集到一起,成为濒危物种全球保护的典范,提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研究中心的对外良好形象。携手谋发展文化誉全球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外最重要的大熊猫合作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已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加尼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圣地亚哥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3个国家15个动物园及国内36家动物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2018年,与浙江大学、深圳国家基因库建立合作,共同推动以大熊猫为核心的国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2018年8月23日-26日,由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北京举行。活动以“熊猫文化世界共享”为主题,面向全球展示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和文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此次活动旨在研究探讨大熊猫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等世界性课题,引领大熊猫保护与生态文化创新发展;揭示大熊猫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凝聚大熊猫保护共识;增进大熊猫文化交流,推动大熊猫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大熊猫文化魅力,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达到了“讲好大熊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9家海内外媒体对“文化周”做了报道,新闻阅读量达600万次,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000万次,相关互联网点击量超过6亿次,成为新闻宣传量级传播事件,掀开了大熊猫宣传的新篇章。“文化周”还将继续拓展深度和广度,将举办“熊猫中国陕西主题日”“熊猫中国甘肃主题日”活动,并走进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开展“大熊猫一带一路国家行”。2019年-2020年期间,计划陆续举办“熊猫文化走出去”“熊猫文化走进联合国”“熊猫文化走进国际校园”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大熊猫的形象,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以保护大熊猫为媒,展现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担当。研究中心通过多年的建设,多项桂冠加身,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濒危动物国际协同创新与科普教育基地。研究中心坚持对参观考察的游客开展大熊猫科普知识讲解、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宣传广告和科普知识展板等形式,向游客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树立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形象。
研究中心累计年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这对研究中心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研究中心将以实际行动在大熊猫野外生态及种群动态研究、提高人工大熊猫饲养种群活力、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大熊猫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大熊猫文化建设、科普教育和宣传等多方面,继续做优做强,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来源:皇冠最新手机官网-www.happyheartsphotography.com